[xyz-ips snippet="Language"]

家長注意!小朋友蛀牙不一定是因為吃糖,可能是因為你!

糖果、飲料、雪糕等對於小朋友來說,甜品總是有著很大的吸引力。但吃多了大量高糖食物,又沒有及時有效清潔牙齒,很容易讓小朋友形成蛀牙,想要保持口腔健康,從寶寶長第一顆牙的時候就要做清潔了。很多家長們日日叮囑孩子好好刷牙。但還是有家長要問:為什麼孩子每天認真刷牙,不吃糖,卻仍然得蛀牙?今天來瞭解一下除了吃糖以外,還會得蛀牙的原因吧。

1.蛀牙具有「傳染性」?

齲齒,也被稱為“蛀牙”,是牙齒表面的組織長時間受到細菌感染的牙齒疾病。日常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,在細菌、食物殘留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,牙齒組織遭到破壞就會形成齲齒。主要致病菌是變形鏈球菌群(簡稱變鏈菌),可以通過父母的一些行為從而傳播給嬰兒。

蛀牙本身是不具備傳染性,但有兩種情況會導致「致齲菌」的傳染,
一是自身口腔內傳染,由局部發展為大面積齲齒,由一顆牙向鄰近牙齒蔓延;
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,主要由餵食和接吻兩種行為導致。

餵食:大人與小孩之間,大人將食物嚼爛或者用嘴試溫度,如果大人有致齲菌,就容易傳染給小孩。

接吻:口腔中唾液是細菌傳播的載體,致齲菌會隨著唾液轉移,但與餵食相比,接吻行為的頻率會低很多。

特別是對於嬰幼兒期的寶寶來講,會更易發生蛀牙,這是因為寶寶的乳牙牙釉質比成人的更薄,更敏感。另外,剛長出來的恒牙還沒有完全硬化,會比較脆弱,當受到致齲細菌等外界刺激時,很容易發生蛀牙。

所以如果家裏有小朋友的話,家長們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:

1、 與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大人需要保持口腔健康,時刻注意口腔清潔;
2、 避免與小朋友過親密的動作,比如接吻;
3、不要用嘴直接投喂孩子,或者是與小朋友共用同一套餐具、水杯等。
4、 若然孩子發生蛀牙,大人也應該一起去睇牙醫。

除了糖,奶粉也是齲齒的“罪魁禍首”?

很多媽媽都知道,齲齒和小朋友吃的食物息息相關,其中“糖”就是造成寶寶齲齒的罪魁禍首。但其實除了糖之外,齲齒生成的原因還有3類:牙齒本身的結構、口腔內的細菌、食物殘留在牙齒上的時間。

無論是奶粉還是母乳都富含乳糖,富含乳糖不代表喝奶就一定會造成齲齒,但造成齲齒的關鍵因素還有“時間”。

只要寶寶沒有飲奶睡的習慣,在醒著的時候有唾液分泌和吞咽動作,便可及時清除奶液在牙齒上的殘留;但如果寶寶經常含著奶嘴睡覺,門牙長時間浸泡在奶液中,口腔中的細菌分解糖類產生酸,從而破壞牙齒,形成“奶瓶齲齒”。

3.如何預防寶寶發生蛀牙?

1、 定期檢查

嬰幼兒應該在第一顆牙齒萌出後6個月內,即1周歲內進行第1次口腔檢查。請口腔科醫生檢查一下寶寶新生牙齒及頜面發育的情況,同時家長學習口腔護理知識。

2、塗氟

寶寶牙釉質發育尚未成熟,牙齒「保護膜」較為薄弱,乳牙很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蝕導致蛀牙的發生,塗氟則是在牙齒表面塗上一層氟化物,從而讓增強口腔內所有牙齒的抗齲能力,讓牙齒變得更加堅固。氟可以增強牙釉質抵抗力,促進牙齒再礦化,適當用氟可以有效預防齲病。

3、窩溝封閉

一般乳磨牙萌出後3-4歲是乳牙最佳窩溝封閉時間。乳磨牙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,凹陷的部位叫做窩溝,特別深的窩溝容易嵌塞食物殘渣和細菌,導致蛀牙。窩溝封閉可以讓窩溝底部扁平,就如同給牙齒穿上了一層保護衣,使牙齒便於清潔,減少蛀牙。而且做的時候小朋友一點兒也不疼,窩溝封閉填料有脫落的可能性,一旦發現填料有脫落的情況,及時請醫生修補。

4、謹防感染

家庭餐具儘量不要共用,給孩子準備單獨的餐具,防止交叉感染。

5、形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

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對於一歲左右的孩子,需要家長用指套刷或紗布蘸上溫開水,輕輕擦拭乳牙和牙床。三歲左右的孩子應學會刷牙,並要求孩子做到早晚各刷一次,每天飯後要漱口。建議儘量減少每天進食含糖食品的總量和次數,避免在兩餐之間進食含糖食品,少喝碳酸飲料。

作者:陳澔賢牙科醫生

齊仁牙科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