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注意!小朋友蛀牙不一定是因为吃糖,可能是因为你!
糖果、饮料、雪糕等对于小朋友来说,甜品总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。但吃多了大量高糖食物,又没有及时有效清洁牙齿,很容易让小朋友形成蛀牙,想要保持口腔健康,从宝宝长第一颗牙的时候就要做清洁了。很多家长们日日叮嘱孩子好好刷牙。但还是有家长要问:为什么孩子每天认真刷牙,不吃糖,却仍然得蛀牙?今天来了解一下除了吃糖以外,还会得蛀牙的原因吧。
1.蛀牙具有「传染性」?
龋齿,也被称为“蛀牙”,是牙齿表面的组织长时间受到细菌感染的牙齿疾病。日常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,在细菌、食物残留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,牙齿组织遭到破坏就会形成龋齿。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群(简称变链菌),可以通过父母的一些行为从而传播给婴儿。
蛀牙本身是不具备传染性,但有两种情况会导致「致龋菌」的传染,
一是自身口腔内传染,由局部发展为大面积龋齿,由一颗牙向邻近牙齿蔓延;
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,主要由喂食和接吻两种行为导致。
喂食:大人与小孩之间,大人将食物嚼烂或者用嘴试温度,如果大人有致龋菌,就容易传染给小孩。
接吻:口腔中唾液是细菌传播的载体,致龋菌会随着唾液转移,但与喂食相比,接吻行为的频率会低很多。
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期的宝宝来讲,会更易发生蛀牙,这是因为宝宝的乳牙牙釉质比成人的更薄,更敏感。另外,刚长出来的恒牙还没有完全硬化,会比较脆弱,当受到致龋细菌等外界刺激时,很容易发生蛀牙。
所以如果家里有小朋友的话,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
1、 与小朋友经常接触的大人需要保持口腔健康,时刻注意口腔清洁;
2、 避免与小朋友过亲密的动作,比如接吻;
3、不要用嘴直接投喂孩子,或者是与小朋友共用同一套餐具、水杯等。
4、 若然孩子发生蛀牙,大人也应该一起去睇牙医。
除了糖,奶粉也是龋齿的“罪魁祸首”?
很多妈妈都知道,龋齿和小朋友吃的食物息息相关,其中“糖”就是造成宝宝龋齿的罪魁祸首。但其实除了糖之外,龋齿生成的原因还有3类:牙齿本身的结构、口腔内的细菌、食物残留在牙齿上的时间。
无论是奶粉还是母乳都富含乳糖,富含乳糖不代表喝奶就一定会造成龋齿,但造成龋齿的关键因素还有“时间”。
只要宝宝没有饮奶睡的习惯,在醒着的时候有唾液分泌和吞咽动作,便可及时清除奶液在牙齿上的残留;但如果宝宝经常含着奶嘴睡觉,门牙长时间浸泡在奶液中,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,从而破坏牙齿,形成“奶瓶龋齿”。
3.如何预防宝宝发生蛀牙?
1、 定期检查
婴幼儿应该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,即1周岁内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。请口腔科医生检查一下宝宝新生牙齿及颌面发育的情况,同时家长学习口腔护理知识。
2、涂氟
宝宝牙釉质发育尚未成熟,牙齿「保护膜」较为薄弱,乳牙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蚀导致蛀牙的发生,涂氟则是在牙齿表面涂上一层氟化物,从而让增强口腔内所有牙齿的抗龋能力,让牙齿变得更加坚固。氟可以增强牙釉质抵抗力,促进牙齿再矿化,适当用氟可以有效预防龋病。
3、窝沟封闭
一般乳磨牙萌出后3-4岁是乳牙最佳窝沟封闭时间。乳磨牙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,凹陷的部位叫做窝沟,特别深的窝沟容易嵌塞食物残渣和细菌,导致蛀牙。窝沟封闭可以让窝沟底部扁平,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,使牙齿便于清洁,减少蛀牙。而且做的时候小朋友一点儿也不疼,窝沟封闭填料有脱落的可能性,一旦发现填料有脱落的情况,及时请医生修补。
4、谨防感染
家庭餐具尽量不要共用,给孩子准备单独的餐具,防止交叉感染。
5、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
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对于一岁左右的孩子,需要家长用指套刷或纱布蘸上温开水,轻轻擦拭乳牙和牙床。三岁左右的孩子应学会刷牙,并要求孩子做到早晚各刷一次,每天饭后要漱口。建议尽量减少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总量和次数,避免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食品,少喝碳酸饮料。
作者:陈澔贤牙科医生















